社會實踐 ▍品寧夏地質博物館 訪家鄉萬水千山——記上游學校初二年級社會實踐活動
為了開拓孩子的視野,了解寧夏自然資源知識,樹立生態環保意識,學習到更多的地質環境知識,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愛家鄉的情懷。3月28日下午,上游學校初二年級12個班級400余名學生暢游寧夏地質博物館,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。
走進寧夏地質博物館
跨越時間和空間
于無言的瞬息間
探尋地球亙古的綿延
和波瀾壯闊的歷史記憶
01寧夏地質博物館概況
寧夏地質博物館,總建筑面積積6215.8平方米。館內收藏地質標本一萬六千余件,涵蓋普通地學、古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。全館共設4層參觀區域,分別為:序廳、地球科學廳、生命演化廳、地質環境廳、礦產資源廳、地質工作展廳及寶玉石展區,是一座反映寧夏自然地質歷史和風貌的專題性博物館。
02參觀學習
地球——人類家園的前世今生
步入地球科學廳,映入眼簾的是頭頂璀璨的銀河系模型,環繞展廳有關地球、月球與木星等行星的介紹,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訴說地球的奧秘。地球的誕生、演變及運動,宇宙與恒星的起源及演化等自然科學知識。孩子們由遠及近、由大到小地參觀了天體系統、太陽系和地球,浩瀚的宇宙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不一樣的痕跡。
帶著《淺析地震起因及應對措施 》課題的同學們,通過地震觸媒投影中,了解了1920年海原地震、1939年平羅地震及汶川地震等內容,感知地震給自然環境及人類生存帶來的破壞力和災難造成的損失。
領略了地球的地質結構與地質作用后,大家對“何為地質”有了大致的概念,接下來便來到了生命演化廳。生命的起源是個未解之迷,該廳以地質年代為主線,清晰地揭示從古生代、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。展廳陳列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和逼真的場景模型。
從原始萌發到藻類海洋,從無脊爆發到爬行主宰,展覽跟隨時間的長河,帶大家領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與發展,大自然的神奇在這里呈現,也讓孩子們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和諧,為提高同學們關愛大自然、愛護生命的意識提供了良好契機。
在地質環境廳,可以學習地質環境的構成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,也能在觀展過程中體會到保護地質環境的重要性。位于黃河中上游的寧夏,地層分布廣泛、發育較全,且各時代層序完整、化石豐富,是研究中國西北古生代地層不可缺少的地區。
地質礦產廳便是以寧夏典型礦石、礦床和礦山為重點,不僅介紹了礦產資源的特征及分類,還展示了礦產的綠色發展與利用。除了介紹各種礦物的基本性質、分類和用途之外,還展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寧夏發現的多種新礦物,讓人不禁驚嘆于我區蘊藏礦物的豐富程度。
寧夏礦產資源豐富,已發現礦產資源50余種,以豐值度衡量,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值的163. 5%,居全國第5位。其中寧夏煤炭預測儲量2027億噸,居全國第5位,已探明儲量316. 5億噸(不含預測儲量),居全國第6位,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1位。地層中蘊藏著豐富的沉積礦產,這些都是對于我們而言不可多得的財富。
寶玉石展區是館內最具特色的展廳,重點展示的是礦物晶體與寶石的自然之美。以礦物的基本特征為主線,通過上千件形態各異、色彩繽紛、璀璨奪目的礦物晶體與寶石標本,把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瑰寶呈現在我們面前,吸引著同學們的目光。每個孩子都仔細地觀察著,不時發出嘖嘖贊嘆聲:真漂亮呀!
03活動意義
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
仰望星空,繁星點點,唯地球才是我們人類的溫暖的家園。同學們帶著6大課題走進地質博物館,除了感受神奇大自然,同學們了解了自然資源概況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情況,了解了地質災害的相關知識,對孩子們來說,愛護環境、珍惜自然資源這句話頓時鮮活起來。
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。這所學校不僅有豐富的教材,而且教材更能橫跨地理、歷史、生物、化學等等多學科內容。此次地質博物館之旅,讓孩子們領略了寧夏地質文化的博大精深,激發了他們對家鄉地質文化的自豪感。以此為契機,上游學校將會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,讓孩子感受走在路上的課堂,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力。